編輯器
情緒危機處理
作者:方凱企醫師

   ,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出現情緒低潮,所以青少年以及兒童也是一樣。

   由臨床經驗,看到很多孩子在適應壓力產生困難之下,因為情緒欠缺出口,也沒有具有重要關係的親友師長作有效溝通管道,有些就產生反覆自傷、自殘的舉動,造成家長的擔心與不解。這一類行為是所謂「外化」的舉動,就是將情緒壓力用外顯性的行動化方式、表現出來;也可能產生行為問題、品行疾患、暴怒、攻擊等現象。另外一些孩子則傾向「內化」上述種種情緒壓力,而將壓力「內在化、壓抑」的結果,可能產生焦慮症、憂鬱症、拒學或懼學症的表現。

   當孩子陷入情緒低潮,可能在睡眠、食慾、言行舉止、思考動作上都出現不尋常狀況。例如不肯吃東西、睡不著或成天嗜睡、沈迷虛擬網路世界或遊戲以逃避現實壓力,暴食或亂買東西、刷爆信用卡發洩。沒有興趣玩玩具或出門與同學交際,對別人的關切詢問也沒有什麼反應;憂鬱心情或產生自殺念頭以及舉動,在日記上充滿灰色負面言詞;脫離家庭的活動,成天無精打采,上課不能專心、成績一落千丈;煩躁不安、缺乏活力、暴躁易怒,甚或對小事也猶豫不決,挑剔自己或家人,將一切不順利歸咎到自己身上,缺乏自信、行為退縮、動輒得咎;對未來覺得無助、無望,不知道自己長大要做什麼,不知道現在面對這些「事不關己、無謂無意義」的人際、課業壓力要做什麼,人活下去的意義何在?。。。於是乎,寫遺書、自殺企圖、殉情、上吊自殺的等等不幸事件發生,相信在過去幾年的社會新聞都不少見。

   所以青少年以及兒童的情緒危機真的不容忽視,一旦輕忽不只可能造成孩子終身傷痕或後遺症,也可能對家庭帶來不可抹滅的創傷哀痛。我們要呼籲孩子周遭親人、及青少年以及兒童本身,要對因應壓力及情緒危機處理有正確認識。一旦發現,即使情況棘手難處理,也能知道求助專業人員,提供援助的社會資源,做適當的危機處理。

高危險群的青少年以及兒童除了基因體質因素(如家族有精神疾患遺傳史)、最近遇到該年齡層無法處理的壓力指數(如:幼稚園初上學,以為要被父母遺棄在該處;中小學同學排擠惡意孤立、同儕欺負恐嚇、目擊重大天災人禍,或身處其中),成為受害者(如大地震、綁架、戰亂、性侵害事件、家庭暴力等),家庭解組(如離婚、父母分居、重要親人過世或重病住院、經濟困境等),本身診斷出難治重症(如白血病、罕見疾病、亨丁頓氏舞蹈症等、肢體重大傷殘),都能理解帶來其情緒壓力,不過一旦具備內在調適的技巧、周遭的支持、醫療資源的介入,則是有效防堵壓力、疏浚情緒的保護因子。

   某些比較脆弱或敏感的青少年以及兒童則在面對同等及壓力時,比較容易產生症狀或適應困難,這就是「壓力與體質易感性」間微妙的互動關係。青少年以及兒童以何種方式來適應壓力,主要取決於其對壓力感受到的焦慮而定;有些孩子大而化之,天塌下來總覺得有別人頂著,蠻不在乎;有些孩子可能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與觀點、患得患失,承受壓力的免疫力,即所謂的「抗壓性」就比較弱。父母可以協助這些孩子找出一些方法降低壓力產生的預期性焦慮,藉由陪伴、瞭解、傾聽等方式,討論其他可供選擇的因應之道,讓孩子這方面的經歷,成為正向的人生經驗。這方面就需要平常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,否則等到情緒出狀況才要示好、給建議,孩子可能基於不信任,聽都不願聽,談都不想談。

   肯定孩子的優點,以正向的角度引導他看到事件的意義(心理學所謂的「重新框架」),若是在同儕關係上的困難,與他們討論社交技巧,一般人能接受的行為,教導孩子照顧自己(如被欺凌時,求助的管道),補充營養、正常的飲食及睡眠作息、規則運動,抗壓性也會進步。鼓勵孩子學習如何放鬆、維持原有的休閒嗜好,參與多樣化的活動拓展視野,不會在侷限於原來有限或斤斤計較的價值觀中。從小協助孩子學會表達,包括自己的意見、適當的拒絕,讓孩子增進自我效能,他的自尊心也會逐步提升。 有些青少年以及兒童甚至學會自我解嘲,將原來認為的缺點化成幽自己一默,拉近與他人距離也為自己帶來友誼。

   最後再次強調溝通的重要性, 當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心聲,有助於打破原先「內化」的情緒困擾惡性循環,他們也覺得不再孤立無援,就能勇於嘗試不同方式來因應壓力,成功的化解危機,這也將是他們一生的寶藏。

-文章來源: 亞東紀念醫院 青少年健康中心